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華爾街日報]如何毫不費力跑贏大盤?

這篇主要在講『定期定額』,老調常談~~
重點是市場週期要完整阿~~~

要一種保証能在一個完整的市場周期中戰勝大盤的策略嗎?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這裡有兩個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當股市或多或少地在直線上升時,這個策略比不上買入並持有策略。當然,你可能覺得這並不是個致命的缺陷,因為在股市上揚這種皆大歡喜的情況下,這種策略也能掙到很多錢。

然而,第二個問題可能很要命:採用這個策略就像看著小草慢慢生長一樣令人抓狂。

我所說的這個策略是美元成本平均化:定期向市場投入固定數額的資金。從長期來看,固定數額的資金在股價較低時買入的股數較多,在股價較高時買入的股數較少,這非常接近“低價買入高價賣出”策略,後者從定義上看,顯然是穩賺不賠的。

美元成本平均化策略在美國股市的戰績如何呢?讓我們來看一個投資組合:從2007年秋季的牛市最高峰開始,這個投資組合在每個月的月底向威爾遜5000指數(Wilshire 5000)投入1,000美元。到今年的6月底為止,這個投資組合的價值是56,143美元,意味著投入的46,000美元帶來了24.8%的回報。(這個投資組合的內在回報率不是這個數字,因為46,000並非一次性投入。但你能明白這裡面的道理就行。)

相比之下,如果你在這46個月的開頭就一次性投入46,000美元,現在你的投資組合價值就是43,594美元,比你採用美元成本平均化策略帶來的結果少了12,549美元。


這段的意思是:即使在最高點開始定期定額,在經過景氣循環後,還是會有獲利,不需要考慮進場時間點。

而且,需要認真注意的一點是,美元成本平均化的投資組合掙到的這筆額外的利潤不需要對入市時機進行任何揣摩。只要按照每月向市場投入一筆固定資金的規則行事,它就能自動帶來利潤。

這就是為何401(K)賬戶現在的平均余額比牛市高峰期還要高的原因之一。這種賬戶的投資者幾乎總是採用美元成本平均化策略,因為除此之外他們很少有別的選擇。

從更長期來看,美元成本平均化策略也很奏效。例如,在從2000年年初開始的這段時期內,採用美元成本平均化策略的投資組合的表現要強於買入並持有策略。

當然,這種方法在20世紀90年代的10年間落後於其他策略,當時股市幾乎沒有經歷嚴重的回調,更不用說熊市行情了。例如,在截至1999年12月的10年中,每月投資1,000美元最終將使120,000美元本金變成358,447美元,相當於原始投資帶來199%的回報,折合成年率為11.6%。相比之下,買入並持有策略在這10年中折合成年率的回報率為18.5%。

在決定是否要採用美元成本平均化策略時,你需要掂量一下:如果今後再出現20世紀90年代的那種情況,在大盤每年以18.5%的幅度上升的情況下,你是否願意只獲得11.6%的年回報率。

如果你願意,你獲得的回饋將是:如果市場出現嚴重的回調,你的表現肯定會強於買入並持有策略。

雖然許多人可能都有這種意願,但美元成本平均化策略一個更大的問題可能是心理上的。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那樣,這種策略非常枯燥乏味。請你問問自己:你是否願意為了在整個市場周期確保獲得一種還算不錯的跑贏大盤的回報而放棄正確預測市場漲跌帶來的興奮感?

或者換一個角度問自己這個問題:即使是在承認烏龜會最終贏得比賽的情況下,你也會把賭注壓在兔子身上嗎?

Mark Hulbert

(馬克﹒赫伯特(Mark Hulbert)是《赫伯特金融文摘》(Hulbert Financial Digest)的創始人,他一直在跟蹤自1980年以來160多份金融簡訊提出的建議。)

0 意見:

張貼留言